刚看到一则新闻,令人心惊——大学生打零工莫名成了4家公司高管。据媒体报道,应届毕业生小熊(化名)在查询电子营业执照时,竟发现自己成了成都、昆明四家公司的高管,包括法人、经理、董事等职务。这源于大一暑假打工时,他被以200元报酬骗走了身份证照片、人脸识别信息和空白签名,对方谎称仅用于注册淘宝店铺。如今,这些公司未注销,小熊忧心其被用于违法活动,而注销和撤销职务的流程却困难重重。这起事件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个人信息安全的脆弱,更折射出社会监管与个体防范的诸多漏洞。
一、个人信息“裸奔”时代,大学生何以成“替罪羊”?
小熊的遭遇并非个案。近年来,大学生因兼职、实习被骗取个人信息,进而成为公司高管的案例屡见不鲜。他们涉世未深,对“人脸识别”“签名授权”的法律风险缺乏认知,常因小利轻信他人。而诈骗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,将大学生推入“背锅”的深渊:一旦公司涉及税务诈骗、非法经营,这些“高管”可能面临法律追责,甚至背负巨额债务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操作成本低、隐蔽性强,受害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沦为“替罪羊”。
二、企业注册“漏洞”与监管“盲区”,如何堵住安全缺口?
当前,企业注册流程虽推行“全程网办”以提高效率,但身份核验环节却存在漏洞。人脸识别可被录像替代、签名验证形同虚设,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。市场监管部门虽出台新规(如《防范和查处假冒企业登记违法行为规定》),但落地执行仍需时日。此外,跨区域监管的难题更加凸显:小熊需奔波多地注销公司,而笔迹鉴定的复杂性和费用,对大学生而言更是沉重负担。若监管不能从源头堵住漏洞,类似事件只会愈演愈烈。
三、个人信息保护,需个体警觉与社会护航“双发力”
对大学生而言,保护个人信息绝非“多留个心眼”那么简单。兼职时,面对“刷脸认证”“身份证拍照”等要求,应果断拒绝;签署文件时,必须明确用途并标注限制条款。更重要的是,社会需构建更严密的保护网:企业注册平台应加强技术核验,比如活体检测与多重验证;监管部门需简化维权流程,降低个体举证成本;高校应加强法治教育,普及个人信息安全常识。唯有个人警觉与社会护航同步,才能避免更多人“躺枪”。
四、注销之难,暴露出违法成本之低与维权之困
小熊面临的注销困境,正是当前制度设计的痛点。诈骗者用200元即可“绑架”一个人的未来,而受害者却要耗费数月时间、数千元成本去“自证清白”。这种成本倒挂,不仅助长犯罪气焰,也让公众对法律救济失去信心。因此,提高违法者的经济与刑事处罚,建立“快速注销绿色通道”,才是治本之策。正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的:“保护好个人信息,以免被人利用”——但更该被追问的是:当保护失效时,谁来为个体兜底?
守护信息安全,是一场不能失败的“全民战役”
小熊的故事,是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缩影。它警示我们:在数字化时代,每个人的信息都可能成为被交易的“商品”,而一次疏忽可能酿成终身灾难。大学生需要觉醒,社会需要升级,法律需要加码。唯有筑牢技术、监管与教育的“三重防火墙”,才能让类似悲剧不再重演。毕竟,信息安全不是一个人的战争,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尊严与未来。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事实以官方报道为准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配资10倍的公司,配资投资服务,网上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